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精緻生活 > 

人造鑽石

欄目: 精緻生活 / 釋出於: / 人氣:7.74K

人造鑽石是一種多結晶鑽石,一般是由直徑10到30奈米的鑽石結晶,聚合而成的,人造鑽石並不像天然鑽石一樣是完全,八面體結構,而是一種複雜的結構,會產生磷光現象,目前人造鑽石已經可以達到半克拉以上,H色和VS級別以上。

人造鑽石

人造鑽石和天然鑽石几乎沒有差別,可以量產,為何鑽石價格沒有降?

雖然能量產的人造鑽石和天然鑽石几乎沒有差別,但要知道人造鑽石成本高,並且人造鑽石大多數都是帶顏色的,再加上營銷方面的因素,使得鑽石市場依然以天然鑽石為主。這樣一來,鑽石的價格自然很難降下來。

一、人造鑽石成本高

從成本上來看,人造鑽石的成本要遠遠高過天然鑽石,這也限制了人們對人造鑽石的消費能力。要知道,天然鑽石的開採成本只有開採成本只有40-60美元/克拉,而人造寶石級鑽石合成的成本約為每克拉2500美元,所以從這裡就能看出,天然鑽石和人造鑽石在成本上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二、人造鑽石大多都是帶顏色的

要知道,無色、透明的鑽石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得到人們的偏愛,可人造鑽石大部分都是帶顏色的,這也導致人造鑽石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並不是很理想。反觀天然鑽石只有0.01%是帶顏色的。也就是說,人造鑽石在合成技術上的劣勢,導致人造鑽石在市場競爭力上要弱於天然鑽石。

三、營銷因素

由於營銷策略的成功,導致鑽石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與婚姻密不可分,因而在挑選鑽石飾品時,人們更願意去購買天然鑽石而不是人造鑽石。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人們會認為天然鑽石更能代表美好的愛情。同理,由於人造鑽石是工業化的產物,使得人們不太認同人造鑽石的價值,這也讓天然鑽石在市場上更能得到人們的追捧。可以說,天然鑽石在營銷策略上的成功,讓它在市場上能穩壓人造鑽石並佔據了主導地位。

由此可見,鑽石的價格之所以沒能降下來,並不是因為天然鑽石和人造鑽石存在著區別,而是與成本、品質、營銷等客觀因素有關。

人造鑽石是怎麼做的啊?

人造鑽石生產的內容如下:

1、人類的技術已可以模擬鑽石生成的環境,用碳來製造鑽石,在23℃、15到18萬個大氣壓的高溫高壓環境下,在中心放一顆很小的天然鑽石作為種子。

2、在種鑽周圍是高溫金屬液體,在金屬溶液的上層是石墨,在這種環境下石墨中的碳原子會從金屬原子中列隊走向鑽石從而形成新的鑽石。

但是用這種方法制造的鑽石分子結構並不是天然鑽石的完全八面體結構而是一種複雜結構,體積也比較受限。

天然鑽石和人造鑽石的區別?

天然鑽石:是世界上公認的最珍貴的寶石,礦物名稱是金剛石。在礦物學上屬於金剛石族。

人工鑽石:分合成鑽石、優化處理鑽石。

人工鑽石與天然鑽石的區分方法:

1、人工鑽石的鑑別方法

(1)合成鑽石

[1]高溫高壓合成鑽石

顏色:以黃色、桔黃色、褐色為主,價格很有競爭力;而藍色和近無色等顏色,由於技術難度大,成本高而極難見到。

內部顯微特徵:可見細小的鐵或鎳鐵合金觸媒金屬包體。部分合成鑽石具磁性,可見不規則狀顏色分帶、沙漏形色帶等。

淨度:以P、SI級為主,個別可達VS級甚至VVS級。

吸收光譜:缺失415nm吸收線。

異常雙折射:很弱,干涉色變化不明顯。

紫外熒光特性:長波紫外線下熒光呈惰性,在短波紫外光下發光性有明顯分帶現象,為無至中的淡黃色、橙黃色、綠黃色不均勻的熒光,區域性可有磷光。

[2]CVD合成鑽石

顏色:多為暗褐色和淺褐色,也可以生長近無色和藍色的產品,但非常困難。

內部顯微特徵:可見不規則深色包體和點狀包體。可有平等的生長色帶。

異常雙折射:有強烈的異常消光,不同方向上的消光也有所不同。

紫外熒光特性:長短波紫外線下,有弱的橘黃色熒光。

(2)優化處理鑽石

[1]顏色優化處理

①傳統顏色優化處理:

古老的處理方法是在鑽石表面塗上薄薄一層帶藍色的、折射率很高的物質,這樣可使鑽石顏色提高1-2個級別,更有甚者在鑽石表面塗上墨水、油彩、指甲油等,以便提高鑽石顏色的級別,也有的在鑽戒底託上加上金屬箔。這些方法很原始,也極容易鑑別。

②輻照改色鑽石及其鑑定:

輻照改色是物理改色法,只用適用於有色而且顏色不好的鑽石。

顏色分佈特徵:色帶分佈位置及形狀與琢形形狀及輻照方向有關。當來自迴旋加速器的亞原子粒子,從亭部方向對圓多面型鑽石進行轟擊時,透過檯面可看到輻照形成的顏色呈傘狀圍繞亭部分佈,在這種情況下,階梯形琢形的鑽石僅能顯示出靠近底尖的長方形色帶。當轟擊來自鑽石的冠部時,則琢型鑽石的腰稜處將顯示一深色色環。當轟擊來自鑽石琢形側面時,則琢型靠近轟擊源一側顏色明顯加深。

吸收光譜:有595nm或H1b和H1c線的出現。

導電性:輻照形成的藍色鑽石不具導電性。

③GE鑽石

又稱為高溫高壓修復型鑽石,處理後的顏色大都在D到G的範圍內,但稍具霧狀外觀,帶褐或灰色調而不是黃色調。高倍放大下可見內部紋理,常見羽毛狀裂隙,並伴有反光,裂隙常出露到鑽石表面、部分癒合的裂隙、解理以及形狀異常的包體。這種鑽石鑑定起來比較困難,通用電氣公司曾承諾由他們處理的鑽石在腰稜表面用鐳射刻上“GE POL”或“Bellataire”字樣。

④Nova鑽石

一種新的顏色優化處理方法,又稱為高溫高壓增強型或諾瓦鑽石(Nova)。該鑽石發生強的塑性變形,異常消光強烈,顯示強黃綠色熒光並伴有白堊狀熒光。這些鑽石刻有Nova鑽石的標識,並附有唯一的序號和證書。

[2]淨度處理

①鐳射打孔

傳統鐳射打孔處理:鑽石表面留下永久性的鐳射孔眼,而且因充填物質硬度永遠不可能與鑽石相同,往往會形成難以觀察的凹坑。

KM內部破裂法:這種次生裂隙看起來與天然裂隙相似,但這種方法處理不好就容易使鑽石破裂。

KM內部縫合法:表面可見蜈蚣狀包體,呈不自然彎曲的裂隙,在垂直包體兩側伸出很多裂隙;在鐳射處理的連續裂隙中有未被完全處理掉的零星黑色殘留物。

②裂隙充填

閃光效應:有明顯閃光效應,暗域下常見閃光顏色是橙黃色、紫紅色、粉色,其次為粉橙色。亮域下常見閃光顏色是藍綠色,綠色、綠黃色和黃色。同一裂隙的不同部位可表現出不同的閃光顏色,充填裂隙的閃光顏色可隨樣品的轉動而變化。

流動構造:裂隙內常保留充填物充填過程中的流動構造。

捕獲氣泡:看上去像一組指紋狀包體,也可能很小,而呈亮點。

絮狀結構:充填物質過厚時可產生一種絮狀結構,有時這種絮狀結構又可演變成一種網狀結構,很容易發現。

微小裂隙:在一些充填裂隙中,發現有白色近於平行的細線,可能是裂隙中的微小裂隙。這一特徵很微弱,僅在光纖燈的強光照明下才能觀察到。

充填物顏色:充填物比較厚時,能見到淺棕色至棕黃色或橙黃色充填物的顏色。這種充填物的體色在充填的空洞和鐳射孔中才能觀察到。

不完全充填:通常極細窄,看上去像細白的劃痕或暗域下的擦痕,可能是鑽石蒸洗時部分充填物被去除造成的。

表面殘餘:部分充填物殘留於鑽石表面。

[3]鑽石膜

多晶體,表面有有粒狀結構;用拉曼光譜測定,優質DF鑽石膜,特徵峰在33300px-1附近,半高寬;質量差的DF鑽石膜,特徵峰頻移大,強度減弱,甚至在37500px-1附近出現一個寬峰。

[4]拼合鑽石

由鑽石(作為頂層)與廉價的水晶或人造無色藍寶石等(作為底層)粘合而成,粘合技術非常高,可將其鑲嵌在首飾上將粘合隱藏起來,使人不容易發現。這種寶石臺面上放置一個小針尖,就會看到兩個反射像,一個來自檯面,另一個來自接合面,而天然鑽石不會出現這種現象。仔細觀察,無論什麼方向,天然鑽石都因其反光閃爍,不可能被看穿,而鑽石拼合就不同,因為其下部分是折射率低的礦物,拼合石的反光能力差,有時光還可透過。

2、天然鑽石的鑑別方法(這裡介紹肉眼鑑別方法)

(1)毛坯鑑定:

[1]光澤:金剛光澤,“亮晶晶”的外表。

[2]外觀形態和表面特徵:常見晶體形態是八面體、菱形十二面體及二者的聚形,在無色透明礦物中具有這幾種晶形的礦物為數較少。另外,還有一個特徵是鑽石的晶石花紋,不同晶面具有不同特徵的生長紋,如八面體晶面常見三角形生長紋,三角形的尖端指向八面體的晶稜;立方體晶面常具正方形或長方形生長紋,與立方體平面呈45度夾角;菱形十二面體晶面則常見平行於長對角線方向的凹槽等。

[3]密度:天然鑽石3.52g/cm3。

(2)拋光後鑑定:

[1]線條實驗:樣品檯面向下放在一張有線條的紙上,如果是鑽石則看不到紙上的線條。

[2]傾斜實驗:將樣品中臺面向上,置於黑色背景中,從垂直於檯面方向開始觀察,將觀察者處向外傾斜,觀察檯面離觀察者最遠的區域,如果出現一個暗窗,則說明該樣品不是鑽石。

[3]親油性實驗:用油性筆在天然鑽石表面劃過時可留下清晰而連續的線條;相反,劃過鑽石仿製品表面時,墨水常用聚成一個個小液滴,不能出現連續的線條。

[4]託水性實驗:充分清洗樣品,將小水滴點在樣品上,如果水滴能在樣品的表面保持很長時間,則說明該樣品為鑽石。

Tags:人造 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