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精緻生活 > 

行李的古今異義

欄目: 精緻生活 / 釋出於: / 人氣:5.8K

行李古今同義,是指出行時所帶的衣箱、鋪蓋等。也作行理。使者。行李是一個古老的詞彙,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沿用,通常指行旅人出門時所帶的衣物、生活日用品等,並將其打包好能輕易攜帶。

行李的古今異義

“行李”本來應該寫作“行理”。《左傳·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無月不至。”杜預注:“行理,使人通聘問者。”出使的使者被稱為“行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均設有“行人”一職,乃是掌管朝覲聘問的官員,後來就和“行理”一樣用作使者的通稱。《國語·周語》:“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逆之。”韋昭注:“理,吏也;逆,迎也,執瑞節為信而迎之。行理,小行人也。”按照韋昭的解釋,“理”應該是“吏”字,“行理”應該寫作“行吏”,這樣一來就好理解了:“行吏”即出使的官吏。但是還有人認為“理”和“李”是通假字,章炳麟的《官制索隱》就持此說。唐人李濟翁的《資暇集》認為“李”是“使”的訛誤,“行李”本來應該寫作“行使”,即出行的使者。

《左傳·僖公三十年》最早使用“行李”一詞:“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杜預注:“行李,使人。”清人郝懿行在《證俗文》中解釋得最為明白:“古者行人謂之‘行李’,本當作‘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

行李的古今異義 第2張

除了使者的意思,“行李”還可以用作動詞,即出使。《魏書·宗欽傳》:“頃因行李,承足下高問,延佇之勞,為日久矣。”宋人葉適《送戴料院》:“世路豈雲極,念子行李頻。”這裡的“行李”都是出使的意思。

漢唐以後,“行李”開始指行旅,有時也指行旅之人。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中寫道:“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杜甫《贈蘇四徯》:“別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這裡的“行李”指行旅。元人傅若金《送張秀才北上時將赴海》:“身逐征帆赴海涯,道逢行李問京華。”惕微《光復湯邑小史》:“舟行兩日,遂抵蘭溪,行李往還,此為通道。”這裡的“行李”則指行旅之人。

大約從明朝起,“行李”開始演變為出門旅行所攜帶的東西,這個義項就此固定了下來,一直到今天還在使用。

Tags:異義 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