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精緻生活 > 

六大茶類基本形成的時期是

欄目: 精緻生活 / 釋出於: / 人氣:1.08W

六大茶類基本形成於唐宋時期,齊全於清朝。茶類最早是綠茶,其次是黃茶和黑茶,再次是白茶和紅茶,最後是青茶。公元1368至1700年前後,從炒青到六大茶類時期,雖然也只有三百多年,但發展很快。由於炒制烘青綠茶的實踐,要求高香的品質,認識到烘乾香氣不如炒幹。通過炒乾的實踐,發明了炒綠茶的製法。

六大茶類基本形成的時期是

六大茶道基本形成的時期

六大茶道基本形成的時期是唐宋時期。六大茶道:一、「綠茶 不發酵 講究新鮮」綠茶(Green Tea),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採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乾等工藝而製作的飲品。其製成品的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較多的儲存了鮮茶葉的綠色格調。常飲綠茶能防癌,降脂和減肥,對吸菸者也可減輕其受到的尼古丁傷害。中國生產綠茶的範圍極為廣泛,河南、貴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四川、陝西(陝南)、湖南、湖北、廣西、福建是我國的綠茶主產省份。綠茶的特點是鮮葉採摘後高溫迅速滅掉其中酶類,抑制茶多酚氧化。所以綠茶具有“三綠”的特點:幹茶綠,茶湯綠,沖泡後的葉底也是綠色的。喝綠茶講究的是新鮮,所以古人有“試新茶”的娛樂。一個冬天的漫長等待後,終於開春新茶上市,感受一下春天的氣氛。這也就是為什麼越早上市的綠茶越貴的緣故。另外,綠茶越嫩滋味也就越鮮爽,所以名優綠茶大多采用極嫩的原料製作。對於綠茶,外形比內質重要得多,所以選購綠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看看茶葉的嫩度、整碎程度、緊實度以及色澤。二、「白茶 不發酵 製作簡單」白茶,屬微發酵茶,是中國茶農創制的傳統名茶。中國六大茶類之一。指一種採摘後,不經殺青或揉捻,只經過晒或文火乾燥後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質特點。 屬輕微發酵茶,是中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主要產區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陽、雲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藝包括萎凋、烘焙(或陰乾)、揀剔、復火等工序。雲南白茶工藝主要晒青,晒青茶的優勢在於口感保持茶葉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質的關鍵工序。如果是蓋碗沖泡,坐杯(每次沖泡茶葉的浸泡時間)的時間長一些湯色會是淺黃色或者杏黃色。白茶幹茶看起來太綠或者太紅都是不對的,這些都說明了製作工藝上的缺陷。三、「黃茶 輕發酵 “悶”黃」黃茶是中國特產。其按鮮葉老嫩芽葉大小又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黃芽茶主要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和霍山黃芽;如溈山毛尖、泉城紅、泉城綠、平陽黃湯等均屬黃小茶;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和廣東大葉青則為黃大茶。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湖南嶽陽為中國黃茶之鄉。黃茶幹茶是黃色的,茶湯是黃色的,葉底也是黃色的。不過現在大多黃茶的製作都轉化不足,看起來太像綠茶了。四、「青茶 半發酵 特點折中」青茶也叫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但是這個“半”是不怎麼準確的。因為在烏龍茶中,發酵程度最輕的包種茶快接近綠茶了,發酵程度最重的東方美人茶快接近紅茶了(這兩種極端的茶都是臺灣的)。烏龍茶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漢族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採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後製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 健美茶”。烏龍茶為中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於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主要生產地區是福建省安溪縣等地。烏龍茶產量最大的是福建,大眾熟知的鐵觀音和大紅袍都屬於烏龍茶。烏龍茶的特點在於先促進茶多酚的氧化,然後突然終止氧化,因此烏龍茶兼具綠茶和紅茶的特點。沒有哪種茶比烏龍茶更講究沖泡技巧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烏龍茶又叫做功夫茶。五、「紅茶 全發酵 茶湯紅亮」紅茶,英文為Black tea。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香氣物質比鮮葉明顯增加。所以紅茶具有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徵。我國紅茶品種以祁門紅茶最為著名,為我國第二大茶類。紅茶屬全發酵茶,是以適宜的茶樹新牙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切)、發酵、乾燥等一系列工藝過程精製而成的茶。萎凋是紅茶初制的重要工藝,紅茶在初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因其幹茶沖泡後的茶湯和葉底色呈紅色而得名。中國紅茶品種主要有:日照紅茶、 祁紅、昭平紅、霍紅、滇紅、越紅、泉城紅、泉城綠、蘇紅、川紅、英紅、東江楚雲仙紅茶等,尤以祁門紅茶最為著名,萎凋、揉捻、發酵都是為了促進紅茶中的茶多酚氧化。茶多酚本身是一種無色的物質,其中的兒茶素在紅茶加工的過程中聚合形成了黃色的茶黃素和紅色的茶紅素,因此紅茶的茶湯紅亮、葉底也是紅色的。只是紅茶在乾燥的過程中,由於水分的散失,茶葉表面的茶色素顏色加深因此紅茶的幹茶是黑色的。六、「黑茶 後發酵 茶馬古道」黑茶(dark tea),因成品茶的外觀呈黑色,故得名。六大茶類之一,屬後發酵茶,主產區為四川、雲南、湖北、湖南、陝西、安徽等地。黑茶採用的原料較粗老,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製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佈,主要分類為安徽古黟黑茶(安茶)、湖南黑茶(茯茶)、四川藏茶(邊茶)、雲南黑茶(普洱茶)、廣西六堡茶、湖北老黑茶及陝西黑茶(茯茶)。同樣是促進茶多酚氧化和內質轉變的茶,黑茶和紅茶的不同在於:紅茶的酶促反應動力來自茶葉自身的酶,而黑茶來自微生物產生的酶。所以黑茶稱之為抑制茶葉自身酶活而促進微生物活動的後發酵茶。黑茶具有一定促進消化和調節腸道微生物菌群等作用。早期黑茶大多銷往邊牧地區,作為茶馬古道的重要物資。黑茶對於邊牧民族而言是生活必需品,需求量也比較大。長期以來黑茶都使用較為粗老的原料製作,並且飲用時經過熬煮而不是沖泡。不過現在也有使用採摘較嫩的原料製作的黑茶,如宮廷普洱等,適合沖泡飲用。

六大茶類怎麼沒有花茶 六大茶類出現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我國茶葉歷史悠久,茶葉種類繁多,給很多喜歡喝茶的人很多個選擇。尤其六大茶類是很多人的首選。茶大多數都用的是茶葉沖泡,各種花瓣沖泡的茶叫花茶,一般有養顏美容的效果。那麼花茶我什麼不屬於六大茶類呢?六大茶類出現的時間又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呢?

六大茶類怎麼沒有花茶

花茶不屬於六大茶類,屬於再加工茶類。

我國茶葉分類方法不統一,有的以產地分,有的以採茶季節分,有的以製造方法分,有的以銷路分,有的以品質分。這些分類方法都不夠完整。現在對茶葉的分類,基本上是根據茶葉製造方法,結合茶葉品質的特點來分類,這樣較為合理。具體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

基本茶類即綠茶類、紅茶類、青茶類、黃茶類、白茶類和黑茶類六大茶類。

再加工茶即用上述各類茶為原料,進行再加工的產品,統稱再加工茶,主要包括花茶、緊壓茶、速溶茶、罐裝茶、藥用保健茶和造型工藝茶等。

六大茶類出現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茶葉的分類從唐朝開始,讀過陸羽的茶經,在《茶經六之飲》中記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粗茶指的是那種芽葉較粗老,加工較粗糙的茶葉。散茶,則剛好相反,由較細嫩的原料製成的,芽葉完整,且沒有壓制成型的茶;末茶細碎的粉末狀茶,是茶鮮葉經過蒸青、搗碎、烘乾使呈碎末狀而成;餅茶,壓制成餅的茶。唐朝對茶葉的劃分主要從外形,和茶葉品質。

茶葉發展到宋朝,只分成了兩類,片茶和散茶,片茶就是團餅茶,散茶按照唐朝的劃分;元代劃分也只分了兩個類別,芽茶和葉茶,劃分的依據從字面我們就可以知道,根據鮮葉的老嫩度來區分,比較的直觀。明代開始有了綠茶、黃茶、白茶、紅茶之分。明末清初烏龍茶的出現,才發展到我們經常用到的六大茶類,這個時間也標誌著六大茶類基本齊全。

現在劃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兩大類,這樣基本上把市場所有的茶都概況在裡面了。基本茶類是茶鮮葉經過不同的製造過程,形成不同品質成品茶的類別,現在的六大茶類是依據製造方法和茶多酚氧化程度來劃分。再加工類,以基本茶類的茶葉為原料經再加工而形成的茶葉產品,主要是加工方法的差異。

花茶有哪幾種

花茶種類可分為養顏、解鬱、和胃、調經四種

一、桃花是養顏茶。桃花和“人面”不僅在顏色上相似,而且可以調節面色。從中醫角度看,桃花味甘、辛,性微溫,能疏通經絡、改善血液迴圈,促進面板營養供給,滋潤面板,可謂“養顏茶”。由於桃花的活血作用較強,孕婦及月經量過多者應該謹慎使用。

二、玫瑰是解鬱茶。玫瑰因調節內分泌的功能,玫瑰味甘微苦、性溫,最明顯的功效就是理氣解鬱、活血散瘀。需要注意的是,玫瑰花最好不要與茶葉泡在一起喝,月經量過多的人在月經期最好不要飲用。

三、月季是調經茶。中醫認為,月經是“調經茶”,因為味甘、性溫,有活血調經、消腫解毒的功效。可緩解痛經,長期飲用可疏肝解鬱、活血調經。需要注意的是,月季不宜久服,脾胃虛寒者及孕婦應該慎用。

四、茉莉是和胃茶。這個在早春就能開花的茉莉味辛甘、性溫,具有理氣、開鬱、闢穢、和中的作用。儘管春天開始變暖,但是溫差較大,胃腸一旦不適應容易出現腹痛、腹瀉、噁心等症狀。茉莉花能促進胃的消化吸收,緩解胃痛,對腹瀉腹痛有很好的療效。體內有熱毒者禁止飲用。

中國的茶文化什麼時候開始的?

追尋中國茶文化的源頭,首先要廓清中國茶葉的源起。唐代陸羽《茶經》就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而斷定神農氏的依據是《神農本草經》和《神農食經》。前者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後者載:“茶茗久服,令人悅志。”這一傳說一直流傳到當代。

神農時代是中華民族成長史中極為遠古的時期。茶葉的發現及開始應用應看作是整個神農部落時代的歷史活動。有關研究表明: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三國以前以及晉代、南北朝時期應屬於茶文化的啟蒙和萌芽階段。大量資料證實,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源產中心,更確切地說在雲南省,但茶文化的起點卻在四川,這是由於當時四川巴蜀的經濟、文化要比雲南發達。大約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經飲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人已用所產之茶作為“納貢”珍品;西漢初期(公元前53年),蒙頂山甘露寺普慧禪師(俗名吳理真)便開始人工種植茶樹。公元4世紀末以前,由於對茶葉的崇拜,巴蜀已出現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況。可以說我國的巴蜀地區是人類飲茶、種植茶最早的地方。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飲茶之風盛行。並且,這一時期飲茶開始進入文學和精神領域,中國最早的茶詩在這一時期出現,其代表是西晉杜育所作的《賦》。

到了唐代,中國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了較豐富的茶葉物質,茶葉生產、加工有了一定的規模:二是茶葉科學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茶事活動由實踐開始上升到理論;三是飲茶在精神領域有了較完美的體現,如提出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禪、道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四是有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詩茶畫作品產生等;五是作為上層建築的茶政開始出現。

在這一時期,世界第一部茶葉、茶文化專著——《茶經》問世,它由唐代陸羽所著,成書於公元780年。《茶經》內容十分豐富,是一本茶葉百科全書。它涉及生物學、栽培學、製茶學、分類學、生態學、數理學等;同時,還記載了唐代以前有關茶的不同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數理等書籍,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可以說到了鼎盛時期。因此,我們說:“茶興於唐、盛於宋。”在這一時期,茶葉產品開始由團茶發展為散茶,打破了團茶、餅茶一統天下的局面,同時出現了團茶、餅茶、散茶、末茶。茶區也大面積地進行了南移,使茶業上市提前一個月。這一歷史時期茶文化空前繁榮,宋徽宗趙佶帶頭在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論》一書。到元代、明代,中國傳統的製茶方法已基本具備,同時更多的文人置身於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話》、《陸羽烹茶圖》、《品茶圖》以及唐寅的《烹茶畫卷》和《事茗圖》等傳世作品誕生。

到了清代,中國茶文化發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館興起,並發展成為適合社會各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它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和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茶館文化”,“客來敬茶”也已成為普通人家的禮儀美德。由於茶葉製作技術的發展,清代基本形成現今的六大茶類,除最初的綠茶之外,出現了白茶、黃茶、紅茶、黑茶、青茶(烏龍茶)。茶類的增多,泡茶技藝有別,又加上中國地域和民族的差異,使茶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綜觀中國茶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概括地說,茶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的結構體系包括有關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茶文化的物質形態表現為茶的歷史文物、遺蹟、茶詩詞、茶書畫、茶歌舞、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飲茶技藝和茶藝表演等;精神形態表現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茶禪一味等;還有介於中間狀態的表現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禮規、茶習俗等屬制度文化範疇的內容。

Tags:茶類 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