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精緻生活 > 

少年沒有烏托邦啥意思

欄目: 精緻生活 / 釋出於: / 人氣:2.88W

少年沒有烏托邦啥意思的答案是:少年沒有烏托邦這句話的完整句子是少年沒有烏托邦,心向遠方自明朗。一種理解為:年輕的人應該充滿理想,但不應對實際生活也抱有幻想。另一解釋為,即便是少年人,也不是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烏托邦,同樣有著要為之努力,為之付出時間,付出心力的事情

少年沒有烏托邦啥意思

烏托邦在希臘語中的讀音在“沒有的地方”和“好地方”間含糊不清:烏托邦是由音節ou-(意為”不”)和topos (為“地方”)而組成的複合詞,但是他又與由同音字首eu- (意為”好”)組成的詞同音。這樣其實也是在暗示:”沒有地方” 是真正"完美的地方”。託邦概念的另一個版本來自於猶希邁羅斯公元前3世紀所著的《聖神的歷史》( SacredHistory )中記載的Panchaea島。

16 世紀初期,在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這兩場性質不同的運動中,都產生出一種同樣的社會理想,這種理想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要建立一個沒有私有制和種種罪惡現象的平等社會,用該理想創始人托馬斯·莫爾的那本著名的書名來指稱這個社會,即“烏托邦”。

在人文主義這邊,集中表述了烏托邦前景的就是托馬斯·莫爾本人;而在宗教改革那邊,宣揚並企圖實踐烏托邦藍圖的就是受到天主教和新教福音派雙重壓迫的再洗禮派,以及狂熱的宗教改革家托馬斯·閔采爾。、

烏托邦的理想並非近代的產物,早在柏拉圖的“理想國”和初期基督教的一些公共團體中就已做過理論方面和實踐方面的探索,在中世紀後期有一些“異端”的社會運動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下了財產“共有”的要求。

但是在近代以前平等的要求僅限於經濟,“共有”則只是指消費品的共有,這種“共有”說到底無非是對富有者財產的瓜分。只有到了莫爾、閔采爾等人那裡,平等才從經濟上擴大到政治上,消費品的共有才被建立在生產和分配的共有上,對富人財產進行瓜分的要求才變成了廢除私有制的要求。

“托馬斯·閔采爾把瓜分教產的要求轉變成沒收教產以行財產公有制的要求,把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要求轉變成統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國的要求。”正是這些實質性的轉變,使得 16 世紀的那種美好的社會理想藍圖成為西方空想共產主義的溫床,成為近代烏托邦的起源。

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1478—1535 年)出生於倫敦的一個富裕家庭,早年在倫敦的聖安東尼學校學習拉丁文,13 歲時寄居在知識淵博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莫頓家中,從後者那裡受益匪淺。

1492 年少年莫爾進入牛津大學,因其卓越的才智而與英國一些著名的人文主義者如科利特(也是他的老師)等結成忘年之交。1499 年在倫敦的一次宴會上與蜚聲西歐的荷蘭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結識,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據說在一席交談之後伊拉斯謨失聲叫道:“你不是莫爾還是誰!”莫爾則回答:“你要不是伊拉斯謨,才見鬼!”兩人的友誼保持終生,伊拉斯謨的《愚人頌》就是在莫爾家中完成的,莫爾的《烏托邦》則是伊拉斯謨推崇備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