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精緻生活 > 

恐龍是怎麼消失的

欄目: 精緻生活 / 釋出於: / 人氣:1.57W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簡稱K-T事件、K-T滅絕),又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簡稱K-Pg事件、K-Pg滅絕),俗稱恐龍大滅絕,是地球歷史上的第四次以及最後一次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也是最著名的一次滅絕事件。

約發生於6600萬年前,中生代白堊紀與新生代第三紀之間,並導致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動物與植物消失,包含所有的非鳥類恐龍以外,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以及多種的植物與無脊椎動物,也都在這次事件中滅絕。哺乳動物與恐龍的直系後代鳥類則存活下來,並輻射演化,成為新生代的優勢動物。

恐龍是怎麼消失的

大部分的科學家推測,這次滅絕事件是由一個或多個原因所造成,例如: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撞擊事件、或是長時間的火山爆發。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等隕石坑以及德干暗色巖的火山爆發,與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的時間相近,被認為最有可能與這次滅絕事件的主因。撞擊事件或火山爆發將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中,遮闢了陽光,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而對全球各地的生態系造成影響。

但也有少數科學家認為,這次滅絕事件是緩慢發生的,而滅絕的原因是逐漸改變的海平面與氣候。

根據主流學說,大氣層中因撞擊事件或火山爆發所造成的微粒遮蔽了陽光,減少抵達地表的太陽能,導致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衰退或滅絕。如同現今的狀況,在白堊紀晚期,食物鏈底層也是由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構成,例如浮游植物與陸地植物。證據顯示,草食性動物因所依賴的植物衰退,而數量減少;同樣地,頂級掠食者(例如暴龍)也接連受到影響。

恐龍是怎麼消失的 第2張

顆石藻、軟體動物(包含菊石亞綱、厚殼蛤、水生蝸牛、蚌),還有以上述硬殼動物維生的動物,都在這次滅絕事件中滅亡,或遭受嚴重打擊。例如,被認為以菊石為食的滄龍類,就在此次滅絕事件中滅亡。

雜食性、食蟲性、以及食腐動物在這次滅絕事件中得以存活,可能是因為它們的食性較多變化性。科學家假設,這些生物以死亡的植物與動物為食,或以生物的有機碎屑為生,因而較不受植物群崩潰滅絕的影響。另外,白堊紀末期似乎沒有完全的草食性或肉食性哺乳動物,它們和鳥類則藉由食用昆蟲、蚯蚓、蝸牛等小動物而逃過一劫。

在河流生物群落中,只有少數動物滅亡;因為河流生物群落多以陸地衝刷下來的生物有機碎屑為生,較少直接依賴植物。

恐龍是怎麼消失的 第3張

海洋也有類似的狀況,但較為複雜。生存在浮游帶的動物,所受到的影響遠比生存在海床的動物還大,因為它們幾乎以活的浮游植物為生。反之,生存在海床的動物,則以生物的有機碎屑為食,或本身可轉換成以生物的有機碎屑為食。

在這次滅絕事件存活下來的生物中,最大型的陸地動物是鱷魚與離龍目,屬半水生動物,並可以生物碎屑為生。現代鱷魚可以食腐為生,並可長達數月未進食;幼年鱷魚的體型小,成長速度慢,在頭幾年多以無脊椎動物、死亡的生物為食。這些特性可能是鱷魚能夠存活過白堊紀末滅絕事件的關鍵。

滅絕事件過後,產生了許多空缺的生態位,生態系統花了長時間才恢復原本的多樣性。



Tags:恐龍 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