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精緻生活 > 

清明燒紙時間有什麼講究

欄目: 精緻生活 / 釋出於: / 人氣:2.27W

清明燒紙時間有什麼講究的答案是:有這樣一個民間傳說,清明這天陰曹地府收鬼,到夏曆十月一才給鬼放假。因此清明後上墳,或十月一前上墳,故者的鬼魂還沒有放假,無法出來收給它燒的紙錢。所以,清明節上墳的時間應該在清明節之前,而不應該在清明節之後

寒食墓祭活動是在寒食節(清明節前)時,春秋時代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而形成的,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風俗。直至唐玄宗時期,寒食祭祀和清明掃墓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

清代《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音山)剪草木之器,周胝(音直,伏地磕頭)封(聚土築墳)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中國人有“事死如事生”的傳統,認為冥界也需要花錢,因此下葬時隨葬貨幣。先秦時代葬真幣,大概自漢朝始發現既不安全又浪費,《史記·酷吏列傳》記載:“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說漢文帝陰宅裡的錢被盜墓賊盜竊了。“瘞”(音意,是埋葬的意思),“瘞錢”後來專指陪葬用的錢,這是紙錢的最原始狀態。因為擔心被盜,後來改成仿製品,仿製材質有銅、銀、錫、鉛、陶、泥等。即便如此,還是經常被盜。宋朝朱翌《猗覺寮雜記》記載:“漢晉人葬多瘞錢,往遭發掘之禍!”

仿製品雖造價低廉,但製作過程繁瑣,因此很快被淘汰,於魏晉時代出現了紙質的“瘞錢”。《封氏聞見記》說“紙乃後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此時的紙質瘞錢直到南齊東昏侯蕭寶卷改造升級。宋朝洪興祖《杜詩辨證》:“南齊東昏侯好事鬼神,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至唐代開元時,以紙寓錢的葬俗普遍用於朝廷祠典,瘞錢形制開始定型。《舊唐書·王璵傳》雲:“專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祐。”

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楮,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音楚,紙的代稱)錠次,以紙錢置墳頭。”

此後,祭祀時燒紙成為必要流程,唐宋詩中多次提及這種殯葬現象。王建《寒食行》詩中“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高翥《清明日對酒》“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紙錢作為瘞錢的風俗,甚至從中原影響到了邊疆。出土的敦煌莫高窟文書裡便有“嚎啕大哭終無益,徒煩燒紙作錢財”“望兒孫,剩燒紙,相共冥間出道理”的記載。

從秦漢時代埋葬真錢到仿製品,再到魏晉南北朝“以紙寓錢”,瘞錢只埋不燒。後來為什麼要燒掉它?

清明燒紙時間有什麼講究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據史書中的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

可是為什麼要在清明掃墓呢?這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到先人的墳墓,會親自察看墳墓是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掃時,給墳墓剷除雜草,新增新土,供上祭品燒豬,燃香奠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

過去,由於寒食禁火的影響,紙錢不焚燒,而是掛在墓地的小樹上、竹竿上,或用石塊壓在墳墓邊。這樣,凡是祭掃過的墳墓就有紙幡飄飄,構成清明前後的特有景觀。沒有紙錢者,一般就是缺少後嗣的孤墳了。後來,一般不再講究禁火,就把紙錢燒掉。舊時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燒包袱”。所謂“包袱”,被祭祀者當作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也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不少海外僑胞、華裔,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