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精緻生活 > 

宋朝時成立的西夏國的國君姓什麼

欄目: 精緻生活 / 釋出於: / 人氣:2.81W

宋朝時成立的西夏國的國君姓李,公元1038年北宋元寶元年,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西夏由党項族建立,党項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當時党項族主要以遊牧生活為主,跟匈奴相比党項族很弱小,需要靠其他族群才有生存的空間。

宋朝時成立的西夏國的國君姓什麼

在宋朝的時候的“西夏”,皇帝姓李,是不是漢族人?

西夏國的建官制其實就是沿用了唐宋時期的官員體制。所不同的就是一個官職名稱既有漢語也有西夏語。其特點簡單地說就是一套系統兩種文字和語言。比如說現在的很多人都基本去過雲南、寧夏、青海、內蒙等少數民族地區旅遊時都會發現,這些地方的人既說普通話也說地方語言。所以在這些地方或還有一些其它少數民族地區和官方機構既有漢文標識也有少數民族文字的標識。

我認為古代歷史上的西夏國對外則啟用代表國家形象的西夏文字和西夏語,以彰顯其作為獨立政權特有的價值。對內則沿用西夏文和漢文混合使用,以達到西夏政權民族融合的一種舉措。但西夏國的軍政核心卻是一直由党項族人擔任主力。

西夏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以党項族為首要群體開闢的政權,西夏都城在興慶府(寧夏銀川),西夏開國皇帝是夏景宗李元昊。党項族是封建社會時期生活在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原先隸屬於羌族的一個分支族落,族人常年生活在青海瑪曲縣地區。

自唐朝末年開始,歷經了五代十國時期,再到宋朝,党項族的拓跋氏一直都是以漢人王朝政權所屬的地方任軍政要員的管理地位統治夏州、涼州、甘州、瓜州等地區。

西夏國廢舊制立新制

公元1032年,李德明死後,太子李元昊承襲了父親的爵位。隨後,趙元昊拋棄了中原王朝的封號,廢除唐朝、宋朝封賜的李、趙姓氏,改用党項姓"嵬名"。啟用嵬名吾祖,李元昊更名為曩霄,自稱(兀卒)。

兀卒為党項語譯音,意味青天子,以示同宋朝皇帝"黃天子"的區別。但是不久,李元昊在全國上下實施剃髮令、穿鶻服飾、造西夏文字、修宮室、遷新都、建官制、定兵制等一系列變革。

西夏祖先拓跋思恭,唐時賜姓李。其後李繼遷歸宋,宋賜姓趙氏,遼聖宗時叛宋附遼,複姓李。至元昊始稱帝。其臣下姓氏,有與內地相同者,其異者皆少數族語,其受氏之原始不詳。《遼金元姓氏錄》

公元1038年,李元昊宣告稱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西夏國土,東至黃河,西臨玉門關,南鄰蕭關,北毗沙漠。輝煌時管理有二十二州府,概括今天的寧夏及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的疆域。

西夏國中央管理編制分為中書省、中央官、三司

西夏的政事軌制受中原王朝的影響頗深,官吏制度的配置上幾乎是參照了北宋的官場設定。西夏國最高機構設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臺、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部門。地方政事管理系統編制分為州、縣兩種,在特別的三角地區與軍事要塞或重鎮也設定有郡、府一級的衙門。

西夏國建官制度的分類與簡述

人盡皆知,在李元昊建立西夏國之初,西夏國的官制體系相對較為簡易,僅僅設定了蕃落使、防禦使、都押牙、指揮使、團練使、刺史等官職。而這些幾乎都是仿照了唐宋政權的官職制度而設立的,基本都是由"帳"(每家每戶算一帳)党項族裡的頭領兼任。

這種官制到了李元昊的統治期間,因為控制了河西的全部地域,西夏疆域範圍日漸擴大,而西夏統治的疆域範圍"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

與此同時,西夏國境內的各種少數民族成分複雜多樣,李元昊就依據實際情況,為了順應即位稱帝開闢建西夏國的必要,模仿宋朝官制模式設立軍政管理組織,成立了文武兩套領導班子。

皇帝下面配備有中書官署:管理行政;樞密官署:管理軍事;三司官署(戶部、度支、鹽鐵)管理財政。御史臺:負責監察彈劾;開封府(藉助宋朝首都開封的地方名,實際是指管轄西夏都城興慶府的一個地方行政管理衙門)。

翊衛司:負責皇室戍守和侍衛跟隨(類似於宋朝時期的殿前司)。官計司:負責官員的聘用和補闕(類似於現在的組織部門)。受納司:負責管理倉儲看管和出入。農田司:管治農業糧食和水利工程建設等職責。

群牧司:負責管理馬匹餵養、孳生和調換等。飛龍院:負責管理御馬撫育等。磨勘司:負責管理官員的考核與升調。文思院:負責管理皇室御用儀物及衣飾的製作。

蕃學和漢學是党項族王侯子女及漢人官員子女文化進修的教育機構,工作職責就是為西夏國培育棟樑之材。

西夏國官職為何分為蕃職與漢職

西夏國最高官職自中書令、樞密使、御使大夫、待中、太尉以下,不分黨項族人和漢族人,都可以任職。在西夏國最高機構的官職,除了上面所述的漢官名稱之外,還設有党項文,也就是史書籍上面所記載的"蕃號"的稱呼。

比如說:寧令、謨寧令、丁盧、素齎、祖儒、呂則、樞銘、領盧、昂星、謨箇、芭良、鼎利、春約、祝能、印吳、廣樂、葉令吳箇、令能、慶唐、磋邁、昂聶、令遜、程謨、呂尼、僚禮、創祐、阿克泥、德明等西夏語官職。

西夏國建官制度的論述,什麼事蕃官蕃職?

在西夏國的官職體制問題上,有一些西夏史學者覺得,西夏國的官員體制上除了由党項族和漢族人都能擔任的官制體系之外,或許還應該有一套只限於党項族才可以充當的"党項專屬的蕃職",也就是說西夏國應該存在著兩種官吏管理體制,簡單地說就是兩個編制。

但是有人則認為西夏國的官員編制僅是一套體系,一個組織,不應該設有兩種編制,兩個系統。但是我分析給出的觀點如下:

觀點其一,強調西夏國的官員管理制度分為漢官、蕃官兩套系統的人基本是參照《西夏書事》

而其專授蕃職有寧令,有謨寧令,有丁盧,有丁努,有素齎,有祖儒,有呂則,有樞銘,皆以蕃號名之。

這段原文最為關鍵的一句是"而其專授蕃職"。因而,也有兩種不同的認識,有一種是將蕃職領會為特意給党項族人設定的蕃官蕃職,他們認為惟有党項族人才可以勝任,因而稱作"專屬蕃職",遵循這樣的解析,當然就有了兩套官制兩個體制的論斷。

而另一種將"專屬蕃職"理解為"是由党項族人擔當的官職,但是以蕃號稱呼。而最終卻認證了一套官員管理體制,一個官制管理系統的論斷。

所以說,以上這兩套論斷顯而易見地看到第二套論斷較為精確。畢竟以史籍記載的全文實質來看,西夏書事說道官分文武班,但是卻並沒有明晰地闡述出其官分為漢官和蕃官兩套官員管理體制。

大膽假設地將"專屬蕃職"誤認為僅有党項族人才可以勝任的蕃官蕃職,很明顯與史實記載不相符合,原因就是西夏國的"蕃官蕃職"其實並不是只有党項族人的專屬管理崗位。

公元1054年,西夏國指派到中原王朝的專使是祖儒"嵬名聿則"和慶唐"徐舜卿",這裡面所說的祖儒為名聿正的官稱,慶唐為蕃號官稱,徐舜卿為漢人,足以證明"西夏蕃官"並不是党項族人的專屬官稱。

同期,党項族人也是能兼任漢人官制,比如說,党項族人,西夏大將"嵬名濟"任西夏國西南都統,曾以西夏專使的身份前往宋朝遞交西夏國書請和,而西南都統實為漢官體制。

党項族人可以既能兼任漢官和漢人也是能兼任蕃官的一說,也就證明了"蕃官"為党項族人的"專屬蕃職"的一說是不攻自破的,由此可以證明西夏國的蕃官和漢官本來就是一套編制兩種官職稱呼而已。

觀點其二,西夏國的一些蕃官如"領盧"等明顯是漢官的党項語音對譯的。史載:

西夏派使者朝貢,僭漢官移文於州,稱其國中官曰樞密,〔程〕戡止令稱副使不以官,稱樞密曰"領盧",方許之。

這裡所言的"領盧"便是樞密的西夏語音對譯出來的。

觀點其三,通過研究西夏曆史的基礎歷史資料,比如李燾所著的《長編》、《遼史·西夏外紀》、《金史·西夏紀》都僅僅是說"官分文武班"並沒有言道官分蕃官、漢官兩套官員管理體制。

觀點其四,西夏仁宗李仁孝時期,西夏學者、党項族人"骨勒茂才"所著《蕃漢合時掌中珠·人事門》記載了西夏官員體制時,就說了一套漢官編制,沒有說在漢官這套系統之外,還存在蕃官蕃職這一種編制。

作為西夏王朝時期的見證者所記錄的西夏人事系統都不純在有蕃官蕃職的這樣一種記載,那麼,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蕃官蕃職是一套與漢官並存的官員管理制度,貌似這種論述是不應該成立的。

觀點其五,西夏國與遼國、金國都是少數民族開闢的獨立政權,照理說這幾個國家在屢屢的接觸中,比如說,西夏國前往遼國、金國的專使理應出現蕃號官稱,但是西夏國的"蕃官"這種外交詞語卻並沒有出現在《遼史》和《金史》的史書記載中。

觀點其六,西夏國與遼國、宋國商貿、外交等接觸或雙方交戰的程序裡,西夏國專使並不是由始至終都沿用蕃號這個官稱。

而這個蕃號則查證《宋史·夏國傳》的記錄而看是呈現於公元1042年。但是在公元1099年,西夏第四任皇帝"李乾順"執政之後,西夏國"蕃官"這個官職就沒有在任何官方記載中出現過。自然,對於"蕃官"的這個編制,截至目前也是屬於一個尚不能定論的歷史研究話題。

截至目前為止,除了一部分的西夏官稱也就是僅僅知道它的寓意,例如:"兀卒"(烏珠)就是代表皇帝的意思;"兀泥"就是代表太后的意思;"必吉"代表是宰相的意思。

"領盧"就是指樞密;"鼎利"就是指閣門的意思(音譯);"謨箇"便是宣徽的意思;"令能"便是陳告等等。還有很多西夏國官職稱呼,截至目前也尚沒有定論或新的科學解釋。

這裡有一些雖然是漢官職稱用党項語音對譯的,但是有的官職稱呼嚴格來說則不具備党項語音對譯,應是党項族部落頭領的一個封號又或者是什麼尊稱一類的名詞。

比如說"謨寧令",漢文對譯後為"天大王"。但是"野利仁榮"卻是被稱之為"謨寧令",重官居太尉,十分明顯,"謨寧令"並不是党項族語音譯明。

西夏語"謨"為天,"寧"為王,"令"為大。西夏語對譯:謨寧令是諸王的意思、祖儒是大頭領的意思、呂則就是首領的意思、樞銘則是副首領的意思。

李元昊所設定的中央高層官職,自公元1039年又做了些改動。比如說中央機構擴增為十六司,用來掌管西夏國政務,還增設了"尚書令"以總理西夏國的各種政務。

李元昊還把地方組織區分為州、縣兩級。州府設立刺史、通判(分別掌管治農、水利、屯田、牧馬、糧鹽、督捕、河工、水利等公務),縣府設立縣令等官職。

西夏建國後的建官制度的延伸和分解

公元1036年夏,李元昊攻陷瓜州、沙州、肅州之後,為了鞏固轄區內的回鶻、吐蕃等少數民族的統制,特別配置了一個組織"郡和府"。

以肅州為蕃和郡,甘州為鎮夷郡,置宣化府。

這裡說提到的郡間接管理地方軍民政務。以至宣化府,則是管制少數民族的一個宣撫機構,用以穩妥地協調回鶻、吐蕃等少數民族關係或事務。

"其設官之制,多與宋同"

李元昊在設立西夏官員管理制度的時候,顯然是參照了宋朝政權的官員管理系統,但是並沒有完全仿製運用。

西夏國的官制與宋朝的官制對比,為什麼不同?

第一、宋朝政權僅一套官職管理系統,也只有一種官職名稱。西夏國儘管也是一套官職管理系統,但是卻有著漢蕃兩種官職名稱。

第二、宋朝政權的官位上至朝堂下到各級地方管理機構都是由漢人擔任官職,部分少數民族居住的邊疆地區除外。但是西夏國官職編制裡既有"漢人漢官",也有"蕃人蕃官"。

第三、某一種機構的官職或與宋朝同名不同意。比如說:中書令,北宋王朝則有名無權類似虛設官職,而到了南宋執政時期直接取消了。

(北宋起初是寄祿官,後為中書省官職,但有虛職無實權)

而西夏國的中書令是參與朝廷政事的官職,有決策權和執行權,一般是由党項族裡的貴族或皇親國戚兼任。所以說,西夏中書令官職是既有職銜也有權利,僅僅次於宰相之位的官職,可以說就是相當於宋朝政權的參與政事的副宰相一職。

以斡道衝為中書令,百僚師貳之。未幾,任為相。

第四、宋朝政權的地方機構分為州縣兩個級別,和州這個組織平級而行的還有府、軍、監,西夏國固然也設定了州縣兩級管理制度,但是在某些相對敏感的少數民族疆域還專門設定了"郡、府"級別的管理組織機構。

第五、宋朝執政時期實施的官、職、差遣的制度分離,而西夏國卻是悉數放棄了這種紊亂複雜的管理制度。

第六、宋朝執政時期各級官吏享受很高的薪資待遇,但是西夏國雖說也有一定的薪水,但是和中原王朝對比起來,兩者相差甚遠。

:西夏國在建官制度的基礎上又延伸了軍政管理編制,可以說是在党項族原有的部落管理制度的根基上加以借鑑唐宋王朝的制度而逐漸完善和成長起來的。

樞密院是中央直屬官吏,也是西夏國最高的國防力量指揮組織,其下面設有很多部門。樞密使直接控制著西夏國的軍政大權、邊防備用軍,和西夏國的另一箇中央直屬管理機構的中書省遙相呼應一同執掌著西夏國的一文一武的最高權力,其下屬有同知,副使,僉書、承製支等官制。

西夏國的武裝力量是由中央直屬的侍衛軍,還有擒生軍和地方駐軍等三大板塊構成。西夏國的中央侍衛軍(也就是質子兵)包含皇家衛隊和都城衛戍武裝。質子兵的數量大約5000人左右,全部都是在西夏党項貴族子弟中遴薦出擅長騎射勇猛之人構成的一支衛戍武裝,主要擔負護衛皇室安全的職責,這支軍隊號稱"御圍內六班直",也就是說共分三組輪流守衛。

另外還有皇帝心腹禁衛軍大約3000人,這支武裝是從西夏國內各兵種中精挑細選出來的精英勇士構成,全部都是重灌騎兵,劃分十組,每組三百人,跟隨皇帝左右出行或作戰。西夏國都城還駐紮著一支近3萬人的機動部隊,24小時待命,此支隊伍配備精良,是西夏國防力量的主力部隊。

而西夏國的另一支主力"擒生軍"的數量大約十萬人,更是西夏國的軍事精銳之一。擒生軍首要的職責就是負責城池或陣地攻堅作戰和迂迴機動作戰。這支隊伍的名稱是源於其在屢屢的戰爭中活捉敵人來作為奴隸,所以得有此名。

西夏國的地方駐軍均由駐守在地方管理機構的各監軍司所管制,大約有50萬左右的兵力,而這些地方駐軍的兵種基本都是以騎兵為主、步兵為輔。

眾所周知,西夏國起源於遊牧部落,所以在兵役管理制度上採用的是一種全民皆兵的制度。全民皆兵的制度就是在日常既要參與訓練還要負責農作勞動,一旦戰爭爆發的時候,隨時可以投入戰場加入戰鬥序列的一種軌制。

關於西夏國徵兵制度和兵制的措施,關於西夏國兵力作戰體系和西夏監軍司的作用,我們下篇文章在論說。

西夏國開國君主是誰?

西夏開國君主李元昊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這個時候党項族開始強大起來。其中拓跋赤辭投降唐,被賜姓李,遷其族人至慶州(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內),封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唐末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平黃巢起義有功,再次被賜姓李。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

宋初趙匡胤削藩鎮的兵權,引起李氏的不滿。雖然他們一開始服從宋的命令,但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

西夏皇帝姓什麼

西夏皇帝姓李,來源於拓跋部李氏家族。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共立國189年,始於景宗李元昊,終於夏末帝,共10帝。

西夏是指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於公元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封建政權。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佔據夏州(今陝北地區的橫山縣),封定難節度使、夏國公,世代割據相襲。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