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精緻生活 > 

語言和文化的關係

欄目: 精緻生活 / 釋出於: / 人氣:1.18W

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一)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特殊在哪裡? 

1.它是史前時期的產物,是人類無意識的創造——不完全等同於文化的創造性。 

2.它既不屬於主觀世界,也不完全屬於客觀世界,具有介於二者之間的性質。 

3.它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反映,是超時代、超政治、超觀念的。 

因此,三個層面對它都不合適。 

(二)語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載體 

說它是最重要的載體,是相對於其他載體而言。其他載體只能向人們顯現文化的一個部分,甚至是文化的一個角落;而語言則全面地儲存著文化的整體資訊。語言如果要超越時空,就需要藉助於文字。從現象上看,似乎是文字充當著最重要的載體,但是,從語言學的角度看,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的負載功能,是靠它與語言的特殊關係而存在的。 

語言由語音、詞彙、語法三大要素組成。負載文化的任務主要是由詞彙,特別是實詞詞彙承擔。語音和語法是超時代的。有人主張漢語語法體現了漢民族的文化意識,似乎至今缺乏有力的論證。 

語言和文化的關係

我們平時說詞彙對於社會生活最為敏感,這也意味著許多文化凝聚於詞彙。黃侃先生說一個字就等於一句話,意思是任何概念所包含的,實際是一個定義、一個判斷。而定義、判斷則是文化意識的結晶。當前中國的社會生活變化劇烈,因此在詞彙上表現為新詞新語的劇增。但是,這還不是語言對文化產生影響的最好例證,因為大量新詞新語是暫時的,它可以構成對文化的一時衝擊,多數不能對文化的整體,特別是人的觀念產生影響,不見得能成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只有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生活的底層,經過歷史的選擇和淘汰、進入了民族基本詞彙的語言事實,才是語言對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的標誌。這一現象需要用歷史上的事實加以說明。例如佛教在中國傳播了近2000年,對中國三個層面的文化都有巨大的影響。一些詞如自在、見地、法門、公案、功課、報應、解脫、因果、地獄、觀照、有緣、機緣、投機、印證、化身、紅塵等等都來自佛教;佛教詞語甚至成為成語進入詞彙體系,如立地成佛、天花亂墜、當頭棒喝、隨機應變、迴光返照、不可思議等。這些詞語已經讓後人感覺不到是佛教詞語,也就是說它們已完全融匯到漢語固有的詞彙中,成為漢語的組成部分。  

(三)語言對文化的巨大反作用力  

文化內容,特別是哲學文化在靠語言進行傳播的過程中,由於人們分不清語言和它所指的事物,於是經常誤把語言和其所指混同。於是語言又反過來對文化產生影響。最突出的例子如語言崇拜(包括文字崇拜),如漢語的雙音節詞彙對對稱美的觀念的形成所起的強化和推動作用,如宗教語言進入全民語言後,語言本身對人產生影響等。 

(四)語言理解與文化理解的關係 

正是由於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語言理解就包含著文化理解,同時語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語言理解的層次越高,文化理解也就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越高。換言之,對於非漢語背景的學習者而言,三個層次的文化都是需要的,不可只給這個,不給那個,至於課程給予到什麼程度,具體內容怎樣確定,則是應該進行研究的。 

近年漢語教學界對語言和文化的關係的重視,即基於這一原理。學界在這方面進行的探討已經不少,意見雖不很一致,但在上述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問題上則是共識。 

周思源先生認為,漢語學習初級階段的文化定位表現為“文化因素”或“文化背景知識”;目的語學習越往中高層次發展,接觸的文化越來越高,學習的內容越以專門文化的面貌出現。“豐富的文化知識為語言表達提供了大量潛在的可能性。”

現在的問題是,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教學,文化背景和文化儲備應該以什麼形式進入教學領域呢?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極其龐大而複雜的系統,一個人畢其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把握,對於來華學習漢語的學生,我們應該給予他些什麼,才可以既滿足他眼前的需求,又為其以後進一步瞭解中華文化打下基礎、提供門徑呢?這就是前幾年對外漢語教學界討論得很熱鬧的問題。現在這個問題也就涉及到了我們學院的建設和老師業務發展問題。 

下面我就談一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Tags: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