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2014年,經濟增長綠化度佔到多少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9.32K

2014年經濟增長綠化度佔到35%。經濟增長綠化度反映生產對資源消耗和環境的影響程度;資源環境承載潛力體現該地區自然資源和環境所能承載的潛力;政府支援度反應了社會組織者解決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矛盾的水平和力度。

2014年,經濟增長綠化度佔到多少

在此基礎上,該指數還細分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勞動生產率、人均水資源量、人均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環境汙染治理投資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等55個指標。



2014年經濟增長綠化度站到35%正確嗎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誌。

溫馨提示:以上資訊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0-2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佈為準。

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率是多少

統計局資料顯示,中國2014年全年GDP增速為7.4%,這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增速,但高於預期的7.3%。全年GDP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636463億元)。

此外,2014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7.4%,二季度同比增長7.5%,三季度同比增長7.3%,四季度GDP同比增速為7.3%。2013年中國GDP增速為7.7%。

2015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仍大,GDP增速料將繼續放緩,估計GDP目標會下調至7%左右。

中國綠色簡評指數構建理論框架是什麼

2014年我們從經濟增長綠化度、資源環境保護度、社會保障程度、減貧和脫貧成效四個維度構建中國綠色減貧指數,測度和衡量了一個地區的綠色減貧水平。借鑑這一研究基礎,為了考察減貧成效與綠色發展之間關係及其影響程度,我們又構建了綠色減貧成效指數,用於衡量和測度減貧中的綠色減貧成效大小,這是對中國綠色減貧指數的擴充套件和應用。論文分別測算了中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的減貧成效指數、綠色發展指數和綠色減貧成效指數,研究表明:從綠色減貧成效指數來看,前三名依次是大興安嶺南麓片區、新疆南疆三地片區、奏巴山片區,後三名依次為西藏片區、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燕山—太行山片區。同時藉助綠色減貧成效指數印證、評價和分析各片區發展情況,最後提出政策建議,以期對推進中國綠色減貧有所裨益。

關鍵詞

連片特困地區;綠色減貧;指數測算;成效評價

一、問題的提出

圖片

保護環境和消除貧困是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201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了以“綠色發展與減貧戰略”為核心議題的綠色經濟報告書,綠色減貧得到各國的廣泛關注。中國扶貧始於20世紀50年代,為解決溫飽問題,政府對貧困地區大規模“輸血”。直到20世紀80年代,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逐漸顯現,扶貧理念轉變為開發式扶貧,即注重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變“輸血”為“造血”。由於各地區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進入21世紀,政府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對開展扶貧開發的重要意義,綠色減貧理念開始產生。《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的出臺,強調扶貧開發必須與資源保護、生態建設相結合;2012年,黨的十八大確立“五位一體”總體佈局;2016年,“十三五”規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發展新理念;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綠色減貧思想已成為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也是扶貧脫貧的重要遵循和方向指引。

貧困問題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2011年,中國頒佈《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出中國扶貧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兩不愁三保障”,同時,劃分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明確提出連片特困地區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貧困地區面臨要發展還是要綠色的兩難選擇:中國的貧困地區多是自然資源富集區,又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和生態脆弱區;不僅是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戰略區,也是經濟社會相對落後和貧困人口聚集區。中國貧困地區不能繼續沿用傳統的扶貧方式,綠色減貧是推進精準扶貧的有效方式。

專家學者始終倡導扶貧要體現科學發展觀,要符合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綠色減貧這一概念。以前提出的是綠色扶貧和生態扶貧概念,葛巨集等指出,綠色扶貧是針對中國貧困地區生存環境普遍惡劣、貧困加劇等問題提出的一項反貧困對策,旨在通過生態環境的治理與重建推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徐秀軍認為,綠色扶貧是一種新的扶貧觀,是科學發展觀在扶貧工作中的體現。戴旭巨集認為,生態型扶貧是通過建立參與式綠色扶貧機制,讓當地農戶掌握致富技能,促進綠色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進而幫助生態脆弱地區貧困人群脫貧致富的一種新型扶貧方式。

那麼,如何開展綠色減貧呢?這也是學者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劉豔梅從生態學視角提出,不少貧困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型扶貧要注重生態保護和重建。劉峰認為,六盤山地區應嘗試構建碳匯交易扶貧機制。李仙娥等針對秦巴連片地區提出生態保護與減貧互動模式。秦國偉等提出通過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匹配生態資本投資收益、健全生態交易市場等舉措開展綠色減貧模式創新。

但如何進行綠色減貧測度呢?專家學者主張構建指數開展綠色減貧評價,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自2014年開始,基於4個一級指標、27個二級指標構建了綠色減貧指數,測度、分析11個連片特困地區的綠色減貧指數;藍紅星等基於4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評價大小涼山彝區綠色減貧績效;王超等將貴州87個區縣作為研究物件,設計5個維度、28個指標評估綠色減貧成效。由上可知,目前已有文獻所構建的指標體系主要集中在能夠反映區域經濟綠色增長、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投資與發展、社會發展和扶貧減貧效果的指標上,這些指標處於平行層面,能夠從多方位較為全面地評測綠色減貧成效。在當前兩山理論和綠色發展理念下,綠色逐漸成為扶貧的底色,這就要求在綠色減貧指標體系構建過程中凸顯綠色化的作用,而已有文獻並未展現這一新的趨勢。

綜上所述,專家學者針對綠色減貧的內涵及發展路徑研究較多,但對於綠色減貧評價研究尚處於繼續探索階段。在指標體系構建中,已有文獻將綠色發展與減貧成效並重,未突出綠色化的作用;研究物件主要集中在區域的市縣層面,對綠色減貧成效的整體性分析較少。本文在參考文獻資料指標構建理念的基礎上,以綠色發展為視角,探索性地構建綠色減貧成效評價指數PG,豐富和擴充套件了已有研究。其創新點在於:參考全國城鄉人均收入,使用收入指標反映中國連片特困地區相對貧困程度和減貧成效,較為直觀,也減少了絕對值帶來的誤差;在綠色減貧評價指數中,將G值置於指數冪的位置,放大了綠色化對減貧成效的影響,符合當前促進新舊動能轉換、以綠色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思路。此外,繪製中國連片特困地區減貧成效和綠色發展均值二維分佈散點圖,結合各片區當前發展狀況對中國連片特困地區綠色減貧指數構建和測算的科學性進行印證,並對各片區綠色減貧成效進行評價、分析。

二、研究區域及指數構建

圖片

(一)研究區域

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國共劃分11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再加上已明確實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共14個片區、680個縣,作為新階段(2011—2020年)減貧攻堅的主戰場。本文的研究區域為中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共計680個縣。鑑於資料可得性,將各縣所在地級市的資料共計21個省(市、自治區),135個地級市(自治州)(表1)作為樣本資料進行分析。因各縣在地理位置上連片,經濟水平和綠色發展程度趨同,這減少了資料替換帶來的誤差,樣本資料有效。其中,重慶市仍以各區縣為樣本進行研究,西藏片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計算、討論。

圖片

(二)資料處理

本文通過運用21個省(市、自治區)、135個地級市(自治州)的9個指標值分別計算出14個片區的對應指標值(表2)。

圖片

(三)指數構建與指標說明

1. 減貧成效指數P

本文使用收入指標來測算中國連片特困地區相對貧困程度,將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作為農村和城鎮的“貧困線”。P值反映了減貧成效情況,圖片刻畫了各研究單元相對於全國平均水平的貧困程度,圖片刻畫了各研究單元的農村居民相對於城市居民的貧困程度。P值越大,說明該地區城鄉整體收入較高,經濟發展越好。反之則得到相反的結果(表3)。

圖片

2. 綠色發展指數G

綠色發展要求減少廢棄物的排放、提高汙染處理效率及降低能耗。為此,圍繞以上3個方面,結合資料可得性,本文選取了單位工業增加值工業廢水排放量、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單位工業增加值工業煙(粉)塵排放量、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等7個指標(表4)。本文運用熵值法將以上7個指標合成綠色發展指標G。其中,由於單位工業增加值工業廢水排放量、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單位工業增加值工業煙(粉)塵排放量、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等4個指標為負向指標,對其作正向化處理。

圖片

圖片

3. 綠色減貧評價指數P&Gindex

綠色減貧評價包括減貧成效和綠色發展兩個方面。本文將減貧成效指標與綠色發展指標數值相結合,以綠色發展理念為主導,擴大綠色發展指標的影響範圍,將G作為P的冪次方,構建綠色減貧指標P&GIndex。

P&GIndex=PG

三、綠色減貧成效評價指數測算及分析

圖片

(一)綠色減貧成效評價指數測算結果

圖片

(二)綠色減貧成效指數評價分析

1.減貧成效指數評價分析

由表1、表5可知,在中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中,減貧成效較好的片區集中在中部偏東的片區和東北部片區,而西南和西北部的片區減貧成效相對較差。從空間上看,中國連片特困地區的減貧成效自東向西可以分為層次分明的三大梯隊,東部減貧成效好,中部次之,西部較為落後。這與中國經濟發展東中西三大地帶的格局較為吻合。

減貧成效由高到低排序,發展較好的有羅霄山片區、大興安嶺南麓片區、大別山片區、烏蒙山片區、呂梁山片區、秦巴山片區、燕山—太行山片區,這些片區與其他片區相比,多集中在中部偏東的地區,靠近沿海地帶,經濟相對發達。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沿海一帶經濟率先得到快速發展,出現了很多經濟特區和大城市群和城市圈。在發展較好的片區中,屬於經濟圈帶動型經濟發展的有:羅霄山片區,距離珠江三角洲經濟圈、海峽西岸都市圈較近;大別山片區,距離長江三角洲經濟圈、武漢都市圈較近;燕山—太行山片區,處於京津冀都市圈上。這三個片區都受周邊經濟圈發展輻射,帶動作用較大,因此經濟發展較好。東北部大興安嶺南麓片區,工業基礎相對雄厚,經濟發展實力較強,屬於工業帶動型的經濟發展;呂梁山片區煤炭資源豐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屬於資源拉動型的發展;烏蒙山片區所含城市大多旅遊資源豐富,靠旅遊服務業帶動經濟發展。

減貧成效發展較為落後的有新疆南疆三地州、滇西邊境片區、四省藏區,集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高原荒漠地區、貧困地區於一體,自然環境惡劣,交通條件不便,產業基礎薄弱,生活環境改造力度大,貧困面廣、程度深,社會經濟水平相對落後。

2.綠色發展指數評價分析

由表1、表5可知,從空間上看,在中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中,綠色發展較好的片區集中在中國的中部和西北部、東北部,而西南部及中部部分片區減貧成效程度相對較差。

綠色發展較好的片區有新疆南疆三地州、秦巴山片區、大興安嶺南麓片區、大別山片區。其中,新疆南疆三地州地廣人稀,產業發展以旅遊業為主,工業產值規模小,工業汙染物排放和對資源環境破壞較少。秦巴山片區地處秦嶺南側,處於中國自然環境的十字交叉帶,生態環境多樣,擁有諸多生態保護林、水庫等禁止開發的資源,同時,該片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產業發展滯後,工業廢棄物排放少,提升了綠色發展水平。大興安嶺南麓片區地處大興安嶺中段和鬆嫩平原西北部,其發展的主要目的是重要商品糧和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風能利用與煤炭深加工基地、生態休閒旅遊勝地,單位生產總值的能耗較低,綠色發展水平較高。大別山片區是集革命老區、糧食主產區和沿淮低窪易澇區於一體,其主要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紅色旅遊勝地和文化休閒旅遊勝地、國家重要糧食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華中和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該片區的旅遊和糧食產業發展快,在工業汙染物排放和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方面表現較好,綠色發展水平高。

綠色發展較為落後的有西藏片區、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燕山—太行山片區、呂梁山片區。其中,西藏片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地處青藏高原,海拔較高,自然條件惡劣,地廣人稀,其工業生產多為粗放型的生產,在工業和生活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廢棄物多未經處理進行排放,因而西藏片區的工業固體廢棄物利用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非常低,從數值上看基本為其他地區的百分之一。其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由於西藏片區其自身的環境具備一定的自淨能力,能夠將粗放的汙染物進行消化和迴圈;另一方面由於西藏片區工業生產的科技水平還較為落後,不能達到同等地區科技使用的層次和水平,因此難以進行完善的廢棄物處理。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是國際知名喀斯特山水與文化旅遊勝地,同時也是重要能源和礦產資源深加工基地,作為旅遊地,其在生活方面的汙水汙染物的排放量可能相對較高,而為了加工能源和礦產資源,其工業生產的廢水廢氣廢渣也隨之增多,因此該片區的綠色發展水平總體較低。燕山—太行山片區地處京津冀都市圈,在為京津冀的發展貢獻資源和輸送人才的同時,也承接了一部分來自京津地區的產業轉移,由於這部分產業轉移多為高汙染、高能耗的工業,在工業生產中排放汙染物、工業廢棄物利用率低以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高;另外,環京津的西北部為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渾善達克沙地、毛烏素沙地等位於上風向,長期以來,受沙質荒漠化的危害較大,這些都使得該片區的綠色發展水平較低。呂梁山片區自身煤炭資源豐富,當地多以開發煤炭資源為主,屬於資源高投入型。在煤炭開發的過程中,多以粗放型開採和使用為主,產生的工業廢棄物多且利用率低,單位生產總值的能耗高,汙染和破壞了資源環境,使得該片區的綠色發展水平總體較低。

3.綠色減貧成效指數評價分析

結合表5,本文繪製了減貧成效和綠色發展指數的均值分佈散點圖(圖1)。圖1中,橫座標為各片區減貧成效情況,數值越大,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減貧成效越好;數值越小,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越低,減貧成效越差。縱座標為各片區綠色發展指數情況,數值越大,說明綠色發展水平越高;數值越小,說明綠色發展水平越低。

圖片

根據表1、表5和圖1可知,羅霄山片區、大興安嶺南麓片區、秦巴山片區和大別山片區在減貧成效和綠色發展方面綜合發展較好,尤其是羅霄山片區和大興安嶺南麓片區,在減貧成效和綠色發展這兩個指標方面均高於片區平均值,且發展相對很均衡,說明這兩個片區在減貧成效和綠色發展兩個方面基本是同步發展,偏斜度很小;而秦巴山片區和大別山片區分別在綠色發展和減貧成效方面有所側重,說明這兩個片區還需要分別提升較弱方面的發展,以使片區綠色減貧得到均衡發展。滇西邊境片區、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四省藏區和六盤山片區在減貧成效和綠色發展方面綜合發展較為落後,尤其是滇西邊境片區和四省藏區,在減貧成效和綠色發展這兩個指標方面均低於片區平均值,且相對均衡,說明這兩個片區在減貧成效和綠色發展兩個方面都比較落後;而六盤山片區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分別在減貧成效和綠色發展方面有突出的發展缺陷,說明這兩個片區還需要分別提升較弱方面的發展,以使片區綠色減貧得到均衡發展。

四、結論與建議

圖片

本文在測算中國連片特困地區減貧成效指數、綠色發展指數和綠色減貧成效指數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解釋各片區的減貧成效、綠色發展成效和綠色減貧成效,以此來印證指數構建和測算的合理性,並得到如下結論:

從減貧成效指數來看,前三名依次是羅霄山片區、大別山片區、大興安嶺南麓片區,後三名依次為新疆南疆三地州片區、滇西邊境片區、四省藏區片區。從地理視角來看,減貧成效沿著沿海地區→內陸非邊境地區→內陸邊境地區方向呈現遞減規律,與中國區域發展的東中西三大地帶格局比較吻合。

從綠色發展指數來看,前三名依次是新疆南疆三地州片區、秦巴山片區、大興安嶺南麓片區,後三名依次為西藏片區、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燕山—太行山片區。這主要是因為在綠色發展指標的選取中,選擇了工業汙染物和廢棄物的排放,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等指標。綠色發展程度高的片區多數是地廣人稀、工業開發程度較低,或者自然生態環境好、工業開發受到限制的片區;而綠色發展水平低的多為資源粗放型或資源投入驅動型片區。

從綠色減貧成效指數來看,前三名依次是大興安嶺南麓片區、新疆南疆三地州片區、秦巴山片區,後三名依次為西藏片區、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燕山—太行山片區。綠色減貧成效指數與綠色發展指數在空間分佈上的吻合度較高。其原因主要是:構建的綠色減貧成效指數PG中,綠色發展指數G位於冪指數的位置,對綠色減貧指數的影響作用大,所以綠色減貧成效指數與綠色發展指數的空間吻合度較高。

綠色減貧並不是單純的以經濟脫貧為目標,而是側重強調扶貧工作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是科學發展觀在扶貧工作中的體現。綠色減貧不僅具有經濟意義,而且具有社會意義。在經濟領域,它是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社會效益好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力圖通過經濟綠色化,帶動綠色扶貧產業發展,形成經濟新的增長點;在社會領域,它是一種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以發展第三產業為主的連片特困地區,需要樹立綠色扶貧的理念,力戒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在思想領域,綠色扶貧是一種價值取向,即在經濟發展中融入綠色化,在綠色化中促進經濟發展。結合本文所得結論,為促進連片特困地區綠色減貧,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是把握髮展全域性,提升規劃水平。系統推進綠色減貧,需要政府進行頂層設計,對連片特困地區的發展全域性有一定的把握。由於各片區經濟基礎、發展水平、要素稟賦條件具有差異性,減貧成效指數、綠色發展指數和綠色減貧評價指數相差較大,需要通過深入調查研究,詳細瞭解各片區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又要加強區域聯動協調和相互合作,對每個片區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規劃。

二是樹立綠色理念,優化產業結構。目前,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環境標準更為嚴格,一些高汙染企業“梯度轉移”,遷移至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這勢必造成汙染轉移。此外,呂梁山片區等資源粗放型、資源投入驅動型片區由於過度依賴煤炭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造成了環境汙染。對此,應轉變發展觀念,連片特困地區應提高環保標準,不能簡單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而應該是資本、技術和人才的整體轉移,同時要減少資源依賴,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真正將綠色化融入減貧開發。

三是發揮比較優勢,拉動經濟增長。對於滇桂黔石漠化片區、西藏片區等經濟發展基礎較差、自然條件相對惡劣、自然保護區數量眾多的地區,不適宜進行大規模的工業開發,可考慮通過提升第三產業的比重,加強生態保護,擴充套件旅遊減貧,在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工業汙染,使綠色化成為減貧開發經濟增長點。此外,針對六盤山片區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瘸腿”發展,應補足短板,推動片區綠色減貧均衡發展。

四是突出引領作用,健全保障機制。政府部門應重視提供綠色發展公共物品,為連片特困地區的發展掃除障礙。加強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人流、物流、資訊流的充分交換,有助於增強連片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帶來新的商機;建立碳交易機制,讓企業在節能減排中獲取更多的利益,激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並獲得持久的綠色化動力;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彌補生態環境脆弱區因環保責任造成經濟發展水平下降帶來的收入減少損失,適當給予補貼以保障這些地區公眾發展公平的權利。

Tags:綠化 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