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王安石的名句不畏浮雲遮望眼的下一句是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88W

不畏浮雲遮望眼的下一句是“自緣身在最高層”。意思為: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浮雲:在山間浮動的雲霧。望眼:視線。緣:因為。

王安石的名句不畏浮雲遮望眼的下一句是

這首詩寫於宋仁宗皇 二年(1050年),詩人王安石當時三十歲,年富力強,雄心勃勃。當時他已由鄞縣縣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詩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現多用於表達不畏艱難險阻、對勝利充滿樂觀自信。



王安石的名句不畏浮雲遮望眼的下一句

下一句是“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自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全詩為: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 。

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 。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

王安石的名句不畏浮雲遮望眼的下一句是

王安石的名句不畏浮雲遮望眼的下一句是隻緣身在最高層。

出處: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登飛來峰》。

全詩: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賞析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雲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後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銘。

不畏浮雲遮望眼出自哪位詩人 北宋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詩詞是中華文化最為璀璨的明珠之一,流傳後世的詩詞多達幾十萬首,所以我們不可能都知道,有人問不畏浮雲遮望眼出自哪位詩人?它是北宋著名詩人王安石的詩作,它的下一句是“只緣身在此山中”。是王安石登高望遠之作。

不畏浮雲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登飛來峰》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多次被宋神宗重用,官職宰相封荊國公,曾經主導了北宋神宗年間的“熙寧變法”,才,後因變法遭到守舊派的阻撓,而失敗被貶鬱鬱而終,“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詩就是他所作。

這首詩名叫《登飛來峰》,是王安石三十歲途經杭州登飛來峰時所作,此時的王安石正值壯年時期,有著滿腹經綸,心懷大志,而此時的北宋王朝卻被一幫守舊派把持,大致國家停滯不前,自己決心改革,看到眼前群山被雲霧繚繞的景象之後,詩興發發,於是寫下了這首《登飛來峰》。

“不畏浮雲遮望眼”的後一句是,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的意思是不害怕眼前的浮雲遮住我的視線,原因在於我已經身處在最高層了,來表達作者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要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除了上面介紹的這句詩詞以外,下面還有其他幾句著名詩句的作者,不知道也可以看一下喲。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名句

陶淵明,他是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主要生活在東晉末期,性情豁達、潛心田園生活,同時又對現實現狀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雖然做過幾任官職,但都不長久,後來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隱居田園,專心詩作,寫下來許多膾炙人口的

雲想衣裳花想容:李白讚美楊貴妃

相信許多人都聽說過“雲想衣裳花想容”,這句讚美女子傾國傾城的詩句。那雲想衣裳花想容是寫給誰的?這句詩是《清平調》三首詩中其中一首的詩句,是李白用來讚美楊貴妃美豔的詩句。《清平調》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為翰林

王安石名言

王安石名言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

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 ——王安石

因循二字,誤盡一生;鼓舞精神, ——宋·王安石

人生樂在相知心。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宋·王安石

善理財者,不加賦而國用足。 ——王安石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見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

禮貴從宜,事難泥古 ——宋·王安石

百姓所以養國家也,未聞以國家養百姓者也。 ——(宋)王安石

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 ——宋·王安石

才之用,國之棟樑也 ——宋·王安石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宋·王安石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 ——王安石

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風霜 ——宋·王安石

宋·王安石 ——詠石榴花

富其家者資之國,富其國者資之天下,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 ——王安石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 ——宋·王安石

年少從他愛梨粟,長成須讀五車書。 ——王安石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王安石

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 ——王安石

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為先。出自:宋·王安石《洪範傳》 宜:應該,應當。 ——王安石

良禽相木而棲,良臣相主而佐 ——宋·王安石

百年養不足,一日毀有餘。 ——(宋)王安石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宋·王安石

黃昏風雨打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 ——宋·王安石

有所不為,為無不果。有所不學,學無不成 ——宋·王安石

苟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苟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於學,此教之之道也。 ——王安石

天下不可一日而無政教,故學不可一日而亡於天下。 ——王安石

因循苟且逸豫而無為,可以僥倖一時,而不可以曠日持久。 ——王安石

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王安石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

故古者教士,以射、御為急,其他技能則視其人才之所能,而後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則不強也。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 ——王安石

苟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苟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於學,此教之之道也。 ——王安石

天下不可一日而無政教,故學不可一日而亡於天下。 ——王安石

隔岸桃花紅未半,枝頭已有蜂兒亂 ——宋·王安石

人才乏於上,則有沉廢伏匿在下,而不為當時所知者矣。 ——王安石

精良止如留,疏惡去如擯 ——宋·王安石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宋·王安石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

才有長短,取其長則不問其短;情有忠偽,信其忠則不疑其偽。 ——王安石

飛到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的身在高層

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註釋】

(1)飛來峰:在越州(今浙江紹興)飛來山,據史志記載,山上有塔高二十三丈,站在山上 可見海上日出。�

(2)千尋:極言其高。古以八尺為一“尋”。�

(3)雞鳴見日升:孟浩然《天台》詩:“雞鳴見日出,常與仙人會。”此用其語意。�

(4)浮雲: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唐李 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5)自緣:只因為。��

【導讀】

� 王安石知鄞縣秩滿而歸,路經越州,有《登越州城樓》詩。本詩當亦同時而作。詩人登上飛來峰,頓覺視野開闊,胸襟寬廣,豪情萬丈。末二句寓哲理於形象,見宋詩 理趣之特色。“浮雲”是具有比喻內涵的意象,比喻障礙、阻隔之類的事物。“不畏”是詩中的主題詞,表示一種堅定執著的追求態度。“身在最高層”,象徵人生期待之高遠。作 者高瞻遠矚的胸懷和堅毅無畏的氣概躍然紙上。�

這首絕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時的作品。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後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遊蕩的雲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曾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諡文,故又稱王文公。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

王安石二十歲前跟隨父親王益遊歷過許多地方,如江寧、揚州、韶州、開封,對 民生疾苦有一定了解。據其詩《憶昨詩示諸外弟》所言,他很早就有了“欲以稷契遐相希”的抱負。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中進士,先後被朝廷派往揚州、鄞縣、舒州、常州、饒州等地做地方官,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嘉慶三年(1058),王安石調任江東提點刑獄,寫了一封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主張改革,但未受到仁宗和當政大臣的重視。嘉慶五年(1060),入朝為三司度支判官。

熙寧二年(1069),擢為參知政事,前後兩度為相,積極推行青苗、農田水利、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以期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生產。由於保守派的頑固反對,變法無多大成效。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退居江寧。元豐八年(1085),神宗去世,高太后任命司馬光為宰相,全面廢除新法。王安石憂憤成疾,次年病卒,年六十六歲。